2024年9月25日 星期三

《阿姜查尊者》開示

《阿姜查尊者》 光注意到人是不恰當的,這無益於你的修行。你若起煩惱,要看的是自己的煩惱,假使別人沒修行,不是個好比丘,也毋需你來批評論斷。智慧不會從注意別人的過失中產生。 收攝六根是適宜的修行法,我們應整天都保持警醒,但不可做得太過火。吃飯、走路以及任何動作都要保持自然,這樣才能從當下的狀態中培養自發的覺察力。不必刻意造作,把自己逼成怪模怪樣的,否則,這也是另一種貪。修行要不緩不急、細水長流,你若做得自然而清醒,智慧也會自然產生。 【問】:我的雜念仍然很多,當我想保持清醒時就妄念紛飛。 【答】:不要擔心這一點。試著把心安住在當下。無論什麼念頭生起,只須看著它,隨它去,不要想祛除妄念,這時心自然會回復它原本的狀態。不要分別好壞、冷熱和快慢。無人亦無我,根本沒有一個能主宰的我。讓一切自然展現。托缽時,毋需特別造作,只是安詳地走著,看著心。毋需執著要閉關或隱遁。無論身處何地,保持自然,警醒觀照,藉此認識自己。 疑心若生起,看著它的來去。就是這麼簡單,一切無所執。 這好比你走在街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碰到障礙。當你遇到煩惱,只須看著它、放下它,就超越過去了。別留戀已經歷過的煩惱,也別預期尚未出現的困難。專注於現在,一切皆在變化當中,無論遇到什麼境界都不要執著它。當修行自然湧現時,心靈就會趨於它原有的和諧狀態,一切境界都將只是生起和消失。 以前我有一位徒弟,住在茅蓬里用功。當時適逢雨季,而且雨下得特別多,某日刮起一陣強風,吹掉半邊的屋頂,他也不理不睬,讓雨水打進來。過了幾天,我經過他的住處,看到開了天窗的屋頂,就問他是怎麼一回事。他回答說是在修習不執著。這是沒有智慧的不執著。你若遵守戒律,生活簡樸,不自私自利,終有一天會領悟惠能的智慧。 【問】:你曾說奢摩他(Samatha)和毗婆捨那(Vipassan^a)或者禪定和內觀是無差別的。這一點能否進一步說明? 【答】:這個道理很簡單,禪定和智慧是相輔相成的。當你閉目靜坐,制心一處,心祥和寂靜了,這就是禪定,接著它又是智慧或者毗婆捨那生起的因緣。此後,無論是閉目靜坐或者行走於鬧巿,心都能安住不亂。這就像你曾經是個孩童,現在已經是個成年人了,兩者是否同一人?你可說是,但從另一角度來看,又不是。因此,從另一方面來講,三摩地有別於毗婆捨那。 【問】:修行是否有必要做到渾然忘我? 【答】:不必要。應該培養少許的禪定和專注,然後拿它來觀察自己,毋需特別造作。若修行時,恰好進入渾然忘我的狀態,那很好,只是不要執著它。有些人們迷上渾然忘我,玩這種遊戲是很過癮的。當知,它有適當的限度,你若聰明的話,就知道渾然忘我的作用和極限,正如你知道,和成年人相較之下,小孩也有他的能力限制。 《阿姜查的禪修世界》 ●只管做它 吸進、呼出,就像這樣持續下去!別管其它事,別想得到什麼東西,什麼都不要管,只要覺知入息與出息。入息與出息,入息時Bud-,出息時—dho。如此專注於呼吸,直到你覺知入息與出息……覺知入息……覺知出息。如此保持覺知,直到心平靜下來,沒有擾動與不安,只有呼吸的出與進。讓心維持在這樣的狀態,你還不需要一個目標。這是修行的第一階段。 ●行、住、坐臥都要保持覺知 若心是自在平靜的,它會自然地覺知。當你持續這個狀態時,呼吸會變得愈來愈微細,不隻身體變柔軟,心也變柔軟了,那是種自然的過程。你既不覺得單調,也不會昏沈、打瞌睡,只是舒適地坐著,心無論做什麼都很自在,平靜不動。然後當出定時,你對自己說:“哇,那是什麼?”你回想剛才所經歷的平靜,且永遠不會忘記。 跟隨我們的是正念與正知的力量,無論或說或做什麼,或去哪裡,托鉢、吃飯或洗鉢,都要清楚地覺知這一切。持續保持正念,跟著心走。 當你修習行禪時,選擇一條步道,例如從一棵樹到另一棵,大約五十尺長。行禪和坐禪一樣,集中注意力:“現在,我將專精於此,以強固的正念與正知,讓心平靜。”專注的所緣因人而異,找出最合適你的。 姿勢自己會變,它們在行、住、坐、臥之間變換,不可能永遠都只是坐著、站著或躺著。我們必須將時間花在不同的姿勢上,讓四種姿勢都變成有益的,只管持續地做它,不過這並不容易。 ●專心看呼吸,不要讓心溜走 不要強迫它,無論呼吸是長或短或柔軟都無妨,只要適合你就好。坐著看入息與出息,讓自己保持舒適。不要讓心溜走,若它溜走就停止,看它究竟跑去哪裡,為何未跟著呼吸,找到它後將它帶回來,讓它和呼吸待在一起。毫無疑問地,有天你一定會看到結果。 只管持續地做它,就如你毫無所獲,或如不曾發生任何事,或如不知是誰在做,無論如何持續地做就對了。就像你拿出穀倉里的稻子撒到田裡,猶如丟掉它一般,將種子撒滿整片田地,你對它毫不在意,然而,當時間一到,它就會發芽成長。 ●不管生起什麼感覺,只要看著它 一旦心平靜,呼吸就會慢下來,身體會放鬆,心也會變得愈來愈微細。它們會處於一種平衡的狀態,直到似乎沒有了呼吸,然而你完全沒事,還是活得好好的。當達到這點時,不要驚慌,不要以為已停止呼吸而起身離開。那表示你的心是平靜的,無須做任何事,只要坐著專注於當下就好。 ●若是放棄,永遠也達不到平靜 持續地做它,直到不耐煩,然後就看那厭煩能持續多久,持續地看,直到厭煩結束。 知易行難,就如想還俗的比庫說:“種田對我來說,並不那麼困難,我還是回去當農夫好了!”他們對於乳牛與水牛、耙與犁等事完全一無所知,就開始種田。他們將發現談到種田,聽起來好像很容易,但當實際去嘗試時,才知道有多麼困難。 每個人都會想以那樣的方式得到平靜。事實上,平靜確實已在那裡,只是你還不認識它而已。你可以跟在它後面,盡情地談論它,但並不知道它是什麼。 就拿老沙馬內拉桑(Por Sang)為例,有晚他行禪過後,開始打坐,他的心變得光明而澄澈,他想說法,且無法停止。我聽到有人在竹林那裡大聲開示的聲音,我心想:“是有人在說法,或是有人在抱怨什麼事?”它並未停止。因此,我拿起手電筒,走到那裡瞧瞧。沒錯,在竹林里,在燈籠的照射下盤腿打坐的正是桑,他說話的速度非常快,我完全跟不上。因此我對他喊到:“桑,你瘋了嗎?” 他說:“不知道怎麼一回事,我就是想說法。禪坐時,我忍不住要說法,行禪時也一樣,我時時刻刻都忍不住要說法,不知它何時才會停止!” 我心想,當人們在修行時,各種想象不到的事情都可能會發生。 ●吃飯、睡覺都要清清楚楚 當在吃飯時也要保持覺知,咀嚼、吞下,然後它跑到哪裡去了?哪些食物適合或不適合你,你都要清清楚楚。飲食要知量,吃飯時持續觀察,估計再吃五口就會飽時便停止,喝一些水,那食量就是最恰當的。而後無論坐禪或行禪,你都不會感到沈重,你的禪修將會進步。不過通常我們不是如此做,當感到飽足時,會再多吃五口。這是我們無始的貪欲與執著。 ●屏住呼吸,心會乖乖回來。 阿姜查尊者|無常 如果你明白,一切事物都是無常時,你的思想就會逐漸地釋懷,你就無需想得太多了。不論任何念頭何時生起,你只需說:「噢,又來了一個!」如此而已。 如果你真實而清楚地看見不穩定(無常),你將會見到穩定(常)。 所謂的穩定是:一切事物絕對是不穩定的,而且不會有其他意外。知道嗎? 只要懂得這麼多,你就可以認識佛陀了,並且如法地尊敬佛陀。 有時,我到佛教古蹟聖地去參觀,有些地方已經龜裂了。 也許我的朋友會說:「好可惜啊!是不是?都已龜裂了。」 我會回答:「如果它們不毀壞的話,就不會有佛陀,也不會有法了。它們的毀壞,正是因為它符合了佛陀的教法。」 我們可以執著什麼為穩定(常)的嗎?沒有!除了感覺外,什麼也沒有。苦生起、暫留、然後消逝;接著,快樂取代苦……如此而已。 除此之外,什麼也沒有。可是,我們這些迷茫的人,卻不停地繼續追逐和握持感覺。感覺是虛假而變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