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淨土決疑論 (印光大師著述)

白話淺註:唐岐
 藥物沒有貴賤的分別,只要能夠治好疾病的就是良藥。佛法沒有優劣高下的差別,能夠契合根機就是妙法。以前的人善根比較殊勝,大善知識也比今日多,隨意修習一個法門就能夠成就。現今末法時代,根性已遠遠不若往昔,要能遇到真正的善知識也很不容易。「淨土法門」很契應現今時代的根機,若是捨棄了「淨土法門」,想要得到解脫,就難上加難了。----。
有一位久修禪宗的法師,不但參究禪法,對佛法的教典義理也有所通達,只是我慢心很強,目空一切,發誓要証得究竟一乘佛法,也仿效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要參遍十方善知識。他來到了螺山,登門與我談論佛法。那時我正好在研讀《彌陀要解》,感到「要解」的義理深奧,不適合初學者,因此正在搜輯參考天臺宗的教法,希望逐句逐條的註解,想把深奧的義理解說明白,好讓初學者能夠看懂文中的奧義。我不是要效法古德致力宏揚佛法諦理,只希望能讓後學之土有個參考學習的方便。這位精進的禪者來參訪,我心中也感到法喜,就贈送他一本《彌陀要解》,並且告訴了他我作註解的本意。
這位禪者法師告訴我說:「《彌陀要解》這一本書,我過去曾經看過,我見到當中的話說:『《華嚴經》中的奧妙以及《法華經》中的秘義精髓,乃至一切諸佛的心法要門,以及菩薩修習萬行的指南,都沒有超出於《阿彌陀經》這部經。』書中這樣的說法,不勝枚舉。簡直是在貶仰其他宗門,過度讚嘆淨土法門。這樣有誹謗正法、疑惑眾生、誤導眾生的過失。想到蕅益大師,通達古今經論,不向學人直指人心,宏揚止觀法門,反而作《彌陀要解》,來作為愚夫愚婦念佛的護身符。使得很多佛弟子只單學念佛一法,而拋棄了其他種種法門,就如只取牛蹄印上的小積水,而捨棄了整個大海水;這樣的說法,是帶領大眾進入迷途,背離了正覺的大道,杜絕了眾生成佛的種子,罪過實在很大。如果想要報答佛陀的恩德,就應該把《彌陀要解》燒燬,怎麼還在註解《彌陀要解》,宏揚流通呢?禪者法師這樣說時,滿心憤慨,口氣非常嚴厲,好像對深仇大恨的人在說話。
我等到他的憤慨平息下來後,心平氣和的跟他說:「你認為蕅益大師作《彌陀要解》是一件罪過的事,這樣是只是膚淺的見解,不知淨土法門的奧義所在,猶如只是追逐石塊的癡犬,不是決擇水中乳的鵝王。你所認為的過失,實際上不在於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而是在於本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以及十方諸佛,並諸淨土三經、華嚴、法華諸大乘經典,也包括了文殊、普賢、馬鳴、龍樹、智者、善導、清涼、永明等諸大菩薩和大祖師們。
今天你如果是大法王,能夠窮觀諸法,能正本清源;你所說的言論,一定會被後來的人所奉行否則只是像是山野中的愚痴野民,自己妄稱為皇帝,自己制定法律,卻違犯了帝王的典章,很快就會帶來滅門之禍了。你這樣的言論,有謗佛、謗法、謗僧的大罪過,會有阿鼻地獄的果報,會受到長劫的地獄苦。你現今是憑籍著過去的微少福德,才能有今天的福報,你若是仗著這樣的福報作出長劫地獄的罪業,三世諸佛稱為是可憐者,就是像你這樣的人啊!
禪者法師露出恐懼的面色說:「法師怎麼會說罪過是在本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等呢?請您說明其中的緣由,若是法師能說出個中道理,我那敢不依從呢?
我回答說:世尊為了一大事因緣,在娑婆世界示現成佛。所謂大事因緣,乃是要為一切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直至成就圓滿佛道,那有其他原因呢?奈何眾生的根機各各不同,智慧有大小的差別,迷惑程度有深淺的不同,無法一時暢演一乘要法,令眾生個個直証佛果,才會依著眾生根機的差別,設立不同的教法來對治。對於業障深厚,根機尚未成熟的眾生演說由淺漸深的方便法,引導他們先出離塵勞,再導入佛法奧諦。對根機成熟的眾生,則是直接演說究竟一乘實法。世尊的大慈悲與大智慧,就算天地之德,父母之慈,也無法比喻形容啊!
除了淨土法門,世尊所開示的其他法門,必須仗著自力來証悟,縱然修行者過去世有深厚的善根,能夠澈悟心性;然而,見惑與思惑等煩惱,倘若沒有斷盡,就依然無法出離生死輪迴。何況輪迴投胎時,有入胎迷或出胎迷的障礙。能夠由發明心地,不被迷惑,一路直取佛果的人,非常的少上等根器的人倘且這樣,中下根器的人,所受的障礙就更大了。
現今眾生的根器,要憑自力斷除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等等見惑,有如截斷四十里的河流那般的難,何況要斷除煩惱上的思惑,更是難上加難。想要了脫生死,豈有那麼容易?這也是這些「自力法門」無法普被的原因。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這一法門,是仗著阿彌陀佛的大願力,不論眾生的善根成熟或倘未成熟,也不論眾生的罪業是輕是重,只要生起信心,又能夠一心執持「阿彌陀佛」名號,發起往生淨土的願力,其人在臨終時,必定承蒙彌陀的慈悲接引往生極樂淨土。往生極樂世界的善根成熟眾生,能在極樂世界立即頓悟無生忍,圓証佛果即使惡業重的眾生,在往生極樂後,也能速証聖位,這是三世諸佛普度眾生的要道,是一門不論是已登入聖位的聖者或帶業的凡夫,都能共同修持的妙法。在各大乘經典中,都有開示這一條修証的法門,歷代祖師也都尊崇這殊勝的法門。你以禪法自尊,高傲自負,竟然妄說宏揚淨土者是謗佛陀的正法輪,是斷滅成佛的種子,這樣的說法,像是被魔附身的喪心病狂者,是被邪見所迷惑的人,把正法誤認為邪法,造就了未來的地獄種子。
本師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在過去劫中,發下廣大誓願,立誓要度脫一切眾生,所以示現娑婆穢土,啟發眾生的出離心,令眾生折伏煩惱阿彌陀佛則是以清淨樂土攝受眾生薰陶教化。你只知愚夫愚婦也能念佛,就藐視淨土法門是低等法門;你怎麼不去詳讀《華嚴經》的〈入法界品〉,善財童子在普賢菩薩的威神力下,証得與十方諸佛平等法性後,普賢菩薩乃教導他發起十大願王迴向往生極樂世界來圓滿究竟佛果,並且以此勸進其他法身菩薩眾也一起往生極樂國土。
華嚴海會大眾,沒有凡夫與二乘根性,都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的法身菩薩,都是破無明,同証法性的菩薩,即使只是十住菩薩,也能到他方無佛世界示現成佛,何況是十行、十迴向、十地諸法身菩薩。華藏法界中有著無量的淨土,然而普賢菩薩卻勸進這些法身菩薩迴向往生極樂世界成就佛道。可知往生極樂世界是成佛的捷徑。
從古至今,十方叢林,不論是禪宗、律宗等等各大道場,早晚課都有持誦彌陀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到處參訪叢林道場,天天在接觸這些教法,怎麼會這樣無知的毀謗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呢?這樣像是墮在「經常接觸這些事務,卻覺察不到當中的道理」,沒有比你更嚴重了。
《華嚴經》乃是一切諸經中之王不相信《華嚴經》所開示的教理,等同是斷善根的一闡提。縱然不會立即墮入阿鼻地獄,今生果報命終後,也會墮入無間地獄。我一心要離苦而求生極樂世界,你卻毀謗《華嚴經》,造下地獄之苦。既然我們所走的道路不同,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大家各奔前程已沒有再說下去的必要請你離去,我不想跟你再談下去了。
這位禪者法師說:佛法貴在討論貫通,有疑就必須提出來討論解決,法師怎麼這樣拒絕我呢?我聽說毘盧遮那佛,法身遍一切處,所住的境界名為「常寂光淨土」只要証得法身,當下就是常寂光淨土,又怎麼會以生滅心,捨東方娑婆而取西方極樂世界,而後成就佛道呢?
我回答說:「那有那麼容易」。常寂光淨土,雖然遍一切處,若不是「智德」、「斷德」都已究竟圓滿,就還不能徹底受用。圓教的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等四十一個階位菩薩,尚且只是分證而已,不是究竟圓滿。你若是已經圓証了毘盧法身,就不妨說當下是常寂光淨土;尚若不然,那麼你所說的就如數他人財寶空談美食,不免飢寒交迫而死亡。
禪者法師又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是宗門常談的話,應該不會有錯才對。」
我回答說:「宗門所說的是專指「自性理體」,不是在說「事相修持」這方面。為什麼宗門會強調「自性理體」呢?是要人先識得人人本具的「自性理體」。「自性理體」不涉及因果、凡聖的差別。一切凡夫、聖者都具足平等佛性;然後依此「理體」作為修行的因地,由此証得超凡入聖,成就佛道。你怎麼連「理體」與「事修」都不分不清楚,知見這樣混淆顛倒呢?
你認為「捨東方娑婆取西方淨土」是生滅法;卻不知執取東方捨棄西方是斷滅見。就取捨來說,還沒証到妙覺果位,那個修行者能夠離開取捨?成佛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上求佛道,下眾生,証得妙明真性,那一樣不是在取捨之中呢?我們要知道,釋迦如來,為了要令一切眾生速証法身,証得常寂光淨土,所以特別的拈出「念佛法門」,要大家執持彌陀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禪者法師問說:棗柏李玄通長者所作的《華嚴合論》,說西方淨土乃是為了一部分取相凡夫,尚未信入諸法畢竟空的實際理地,只能一心專念彌陀,令心漸得清淨,臨終獲得彌陀接引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權教的方便法,不是一乘實教。為什麼華藏海會那些法身菩薩,會一同發願往生極樂國呢?李長者是當生証得華嚴三昩者,其神通不可思議,必定是華嚴海會菩薩來娑婆世界為大家示現,所以他所說的話應該不會有錯才對。
我答說:李長者雖然是菩薩示現,但是李長者作《華嚴合論》時,《華嚴經》在中國的文獻還不齊全,只有《八十華嚴》,《四十華嚴》還沒傳到中國,所以無法作完整的論說。考查李長者造《華嚴合論》時,是在唐玄宗開元年間,作完《華嚴合論》後,不久就圓寂了。經過五十多年後,直到唐德宗貞元十一年,南印度的烏茶國王才進貢《四十卷華嚴》;那時候才出現梵文的《普賢行願品》,直至貞元十四年,《普賢行願品》才完整的翻譯出來流通。其它三十九卷則是《八十華嚴》中的《入法界品》。有了《普賢行願品》,華嚴經才有比較完整的文義。之前的《八十華嚴》第八十卷,善財童子承著普賢菩薩威神之力,令其所證得的智慧與普賢菩薩齊等,也與一切諸佛齊等而後普賢菩薩乃為善財童子演說偈頌,稱讚如來勝妙功德。由於文獻不完備,所以沒有圓滿的結語。
《四十華嚴》在第四十卷中,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童子與其它華藏海會的法身菩薩,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普賢菩薩說完偈語後,如來隨後讚嘆普賢菩薩,令大眾心生歡喜,依教奉行,整個《華嚴經》才圓滿完備。後來的祖師也就把《普賢行願品》放在《八十華嚴》的後面一起流通好讓後來的學佛者,能夠受持完整的《華嚴經》。
 古德說:念佛求生淨土這一法門,深奧難測,唯有佛與佛才能究竟明白;即使已是登地菩薩,也不能完全明白,所以「淨土法門也攝受了法身菩薩這類上根者。《大集經》說:「末法時代,億億人修行佛法,罕有一人能夠証得佛道;唯有仗著念佛法門,才能夠得以度脫生死輪迴。」一切人、天、六道眾生,都在淨土法門的攝受中。你依循李長者的論說,卻不相信《普賢行願品》與《大集經》;好像是在遵守縣令一時的權宜告示,卻違反帝王所頒示的旨令一樣你怎麼這樣不知尊卑與輕重緩急呢?
禪者法師問說:李長者既然是華藏海會的菩薩來示現象,為什麼要等到《華嚴經》傳來才能明白呢?
我答說:宏揚佛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要有確實的証據才能讓眾生取信。尤其《華嚴經》是諸經之王,超越其它經典,無法從其它經典的經義來推論演說。
 禪者法師問說:《大般涅槃經》尚未傳來中國時,為什麼道生法師就能預先提倡「一闡提也有佛性」?你認為李長者的証量不如道生法師嗎?
我答說:一闡提也是眾生,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所以一闡提也有佛性,這是有智慧的人都能推論得到。但是往生極樂世界成就佛果,在其它的經典都沒有提到;誰有資格別出心裁,標立這樣的奇特義理呢?這兩件事理絕對不能相提并論。至於李長者與道生法師的証量,不是我們凡夫所能測度,那有資格對他們作出評論呢?我們要知道,菩薩弘法時,有時候以「順緣」說法,有時候是以「逆緣」說法,不是我們凡夫的智慧所能測度。也許是李長者示現他尚且無法明白淨土法門的深奧,好讓後世的人能深信「淨土法門」是一門不思議法門。
禪者法師問說:禪宗各祖師,多在排除淨土方便法,這又怎麼說呢?
我答說:禪宗祖師,是在傳承佛法的心印一切言說,都是在幫助學禪者認明自己的心性。你參禪多年,尚且不知道這樣的道理,你這樣的偏見,是在破壞禪宗的正知見啊!
禪者法師問說:我是一個博地凡夫,豈敢隨意解讀經論,但是祖師的話,絕對可以依循的。比如六祖說:『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如果造罪,要求生何國呢?』又如趙州禪師說:『佛這一字,我不喜歡聽聞。』又說:『老僧念佛一声,要漱口三日。』禪宗祖師有很多類似這樣的話,這又怎麼說呢?
我答說:六祖這些開示的話,旨在幫助學人認明本具的清淨心性,令學人能夠識取自心的佛性你把修持法門的開示,依文解義,當成死板的教條,就像把驢鞍型的拱橋當成阿爺的下巴,大大的誤解了。你要知道,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在彌陀的威神力,見思二惑,自然清淨,進而破除塵沙惑與無明,修行只有向前進步,絕無再去造罪的道理。
至於要求生那個國土?若在娑婆世界,尚未斷除見思二惑的人,能仗著阿彌陀佛的慈悲力,往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只要一往生彼土,見思二惑就能徹底的消滅,猶如雪花尚未觸到大洪爐就融化了,也如站在高尚品德的人面前,心中的邪見自然消融無蹤。如果見思二惑已經清淨,則能往生「方便有餘土」;若是又能進一步破除部分無明,則能往生「實報莊嚴土」;若能無明淨盡,福德智慧圓滿,則能往生「常寂光土」。在娑婆世界的現証者是這樣,往生極樂世界的進修者也是這樣。你何必過度憂慮沒有地方往生呢?你這樣無知的自我障礙,也會障礙他人求生西方極樂淨土你這樣杞人憂天,猶如因噎廢食,白白餓死而喪失性命,天下的痴人沒有像你更愚痴了。
你只知趙州禪師說:「佛這個字,我不喜歡聽。」怎麼沒領悟《語錄》下文有一僧人問趙州禪師說:「和尚還為他人指示嗎?」趙州禪師回答說「佛﹗佛﹗」呢?你只知趙州禪師說:「念佛一聲,潄口三日。」怎麼沒領悟有一僧人問趙州禪師說:「和尚受大王這樣的供養,要如何來報答呢?」趙州答說:「念佛﹗」。又怎麼沒領悟有一僧人問趙州說:「十方諸佛還有沒有老師?」趙州答說:「有﹗」僧人又問說:「如何是諸佛的老師?」趙州答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你只知禪宗祖師們有很多這樣的對話,卻不知禪師在問與答之中,有的是在教育學人,有的是在考驗學人,名為「機鋒」;這些對答的話,也稱為「轉語」。不論所問的話,或是所答的話,都在指明心性你不知道要迴光反照,用心參究,只知吞食酒糟,不知要品嚐美酒味;也如痴狗,只知追逐石塊,不知要去咬投石的手你這樣被語句所縛,怎麼能夠明心見性呢?
我出家三十多年,常常聽到大家提起「念佛一句漱口三日」,「佛之一字我不喜聞」這樣的話;但是「佛﹗佛﹗」、「念佛報恩」、「以阿彌陀佛為十方諸佛的 老師」等等的話,從沒有聽過他人提起過。這些話,同是趙州說出來的話,既然「念佛一句漱口三日」可以依憑信受;「佛﹗佛﹗」的機鋒明示也應該要依憑而信受。為何你只信受「念佛一句漱口三日」,卻不信受「佛﹗佛﹗」一方面依循,一方面又違棄,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趙州禪師所說的話,句句都是指引眾生反歸清淨的本心,就如「佛之一字我不喜聞」、「念佛報恩」等等語句,都是引導眾生的「轉語」。若能在「轉語」下反聞聞自性,識得本心,才能知道趙州禪師所說的話,都是超出常情,跳出一般語言的模式。你應當孜孜不倦的更加精進,時時警愓生命隨會消失才對。
現今無法親近趙州禪師嚀聽開示,則寧可以「念佛報恩」作為修行要領,萬萬不可以「佛字不喜聞」作為排斥念佛的依據。依於「念佛」,就能夠當生往生極樂世界,超脫輪迴,將來也注定成就佛道;若是排斥念佛,則是謗佛、謗法、謗僧,當生獲罪如山,福德、智慧也會像冰雪消融,命終後會墮入阿鼻地獄,長劫受苦。這二者的利害差別,有如天天渊地别。
總之,現今的人的,福德薄、智慧淺,業障又深重;對於祖師的言教,能獲得受益的開示,都領會不到,也聽不進去。會受損的言教,卻是全身頂載受持。歷來所有禪師的應酬對話模式都類似這樣,不須一一解釋了。
你說祖師的話可以依憑信受,為什麼不信受百丈禪師所說的「修行以念佛最為穩當?」為什麼不信受百丈禪師對生病的僧人祈福時都念「阿彌陀佛」?對已往生的僧人都開示要迴向往生淨土?難道你認為百丈禪師只對往生者開示往生淨土,不對現生的人開示往生淨土嗎?
你為何不信受西天第十四位祖師龍樹菩薩?如來已為龍樹菩薩授記將來會往生極樂世界。龍樹菩薩從龍宮取回十萬偈《華嚴經》,並且廣造諸論,備受尊崇,卻獨讚西方極樂世界。在《毗婆沙論》也稱讚「念佛法門」是易行道,是一門快速成就佛道的法門。
你為何不信受馬鳴菩薩所造的《大乘起信論》?《大乘起信論》在末後開示說:「最殊勝的方便法門,是令人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謹彌陀,獲得永不退轉的果位。」
你為何不信受阿難尊者與初祖迦葉尊者所集結的三藏經典與淨土經典?倘若淨土法門如此卑微,有害於佛弟子的修行為何祖師們不知好歹,集結留下來危害後來人呢?
又如各大乘經典,都勝讚西方極樂淨土;但是小乘經典就沒提到極樂世界。難道你認為大乘經典不足作為修行法門嗎?又《彌陀經》中世尊讚嘆阿彌陀佛時,六方世界無數諸佛都同時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間,勸一切眾生要相信此經。難道你認為六方諸佛,是在危害後來的眾生嗎?
如果你認為六祖、趙州禪師的話,不能不信受;那麼龍樹菩薩、馬鳴菩薩、阿難尊者、迦葉尊者、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六方諸佛,以及諸大乘經典更不能不信受。如果十方諸佛與歷來祖師都不足採信,那麼六祖與趙州禪師的話,又如何採信呢?你的眼光只「見近不見逺」,只「知小不知大」,猶如鄉民只仰慕縣令的勢力,卻不知道皇帝的權威;也如小孩見到銅錢便去撿起來,看到無價的摩尼寶珠,卻視而不見。
你是否知道永明壽禪師所開示的《四料簡》中,所謂「禪淨」、「有無」之間的利害得失嗎?永明壽禪師乃是彌陀佛的化身,豈會遺害後人?豈會謗正法輪,豈會疑誤眾生,斷滅他人成佛種子?
禪者法師說:永明壽禪師的《四料簡》,語句不夠嚴謹,不足以作為修行的效法,為什麼呢?永明壽說「有禪有淨土,猶如載角虎,現在為人師,來生作佛祖。」若是這樣說,現今很多的禪者,都在參「念佛者是誰?」話頭,又能長年念佛;這些人現生都能為人師,來生成佛作祖嗎?
《四料簡》又說:「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現今有眾多的愚夫愚婦,看不種經典,只能專念「阿彌陀佛」也沒看見幾個能夠在臨終時現出瑞相,蒙阿彌陀佛來接引往生極樂世界。由此可知永明壽禪師的《四料簡》,不足以作為修行的效法。
我說:你怎麼這樣籠統含糊,像是囫圇吞棗不知要去品嚐它的滋味。永明壽禪師的《四料簡》,乃是佛法的綱宗、修持上的指南。要明白《四料簡》,就要先明白什麼是「禪」?什麼是「淨」?什麼是「有」?什麼是「無」?然後一句一句的分別剖析明白,才能知道《四料簡》用字非常精要,每句話都像天造地設一般,沒有一個字不恰當,也無法再更改變動其中的一個字。我出家數十年來,常常見到禪者法師在講經時所說的話,都跟你所說的差不多,有這樣的偏頗見地,怪不得「禪」與「淨土」這兩個法門,越來越衰弱了。
禪者法師問說:「什麼是「禪淨」?什麼是「有無」?請法師能夠慈悲解說,令我明了。
我答說:所謂「禪」,就是我人本來就具足的「真如」、「佛性」,也是禪宗所謂的「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禪宗法門不直接為你說破什麼是「佛性」,好讓你生起疑情,才能自己參透自証,所以才會有那些「轉語」的語句。「禪」,實際上乃「無能無所」,「即寂即照」,「離了妄念的靈知」,這個離念靈知,是我人本來具足的純真心體。
所謂「淨土者」,即是信願持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有禪者」者,是指禪門參究到極至時,分別妄想止息,世間情識消融後,徹見了「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也就是已經明心見性了。
「有淨土」者,是真實的發起菩提心,生起深信,發起深誓願,一心執持彌陀佛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禪與淨土」是從教義上的真理而說;「有禪有淨土」是針對根器差別與修証方便上來說。教理乃恒常不變,諸佛不能增加它,凡夫也不會減少它。根器與修証方便,必須依於教理的方向來實踐修証,實踐到極至時,即能証得教理的真諦,並且能如實的受用教理。「禪與淨土」與「有禪有淨土」,文詞看起來很相似,實際上卻大大不相同,必須仔細審察,不可以儱統的看過去。
倘若參禪還不能開悟,或悟境不夠徹底,都不能名為「有禪」;倘若念佛偏執在唯心淨土,心中沒有往生極樂世界的「信願」心,或「信願」心不夠真誠親切,念佛散慢不專,敷衍了事;或是雖然精進念佛,但是內心深深戀執著世間;或者念佛是為了來生能夠生於富貴家,享受五欲的快樂;或者念佛是為了要升天享受天人福報快樂;或者念佛是為了來生能出家為僧,能一聞千悟,能通達各種修行要法,來宏揚佛法,普度眾生,都不能名為「有淨土」。
禪者法師問說:「念佛為了出家為僧,宏揚佛法,利益眾生,有什麼過錯呢?怎麼也排除在「有淨土」之外?
我答說:若是已斷了見惑與思惑,已經了脫生死,並乘著自己發心的大願力,示現在這五濁惡世宏揚佛法,度化眾生,就能說沒有過錯。若是雖然有一點智慧與願力,但是倘未能斷除見思二惑,縱然投胎時,不迷於入胎或出胎;也難保畢生或生生世世都能不迷於世間情境;因為雖然能夠宏揚佛法,利益眾生,但是由於倘未証得無生法忍前,凡情的情識種子依然存在。若是遇到過去生的逆緣時,見思二惑,難免不會被情執所迷惑。倘若不幸迷於情境,能夠立即覺悟的,一萬人當中不超過二人。大多是一旦迷執後,就迷失在情境中無法自拔,乃至於永劫沉輪,也是有的。
釋迦如來為了這個原故,所以勸人念佛往生淨土,到了極樂世界親謹彌陀,聽聞佛法,証得無生法忍後,再仗著佛的慈悲威神力與自己的宏誓願力,回到娑婆世界,廣度眾生;在道業上,就有進無退,有得無失。若是見惑思惑還沒斷除,卻發願在娑婆世界宏揚佛法,其它宗派可以是這樣;然而淨土法門,是斷然不允許這樣。
一般人都以為只要參禪便是「有禪」,只要念佛便是有「有淨土」;不但不知「禪淨」的本意,也不知《四料簡》的文義,孤負了永明壽大師的一番苦心與悲心,也截斷了後來修行人出離苦海的捷徑;不但自誤也誤了他人,對後來的學人,危害無窮就如錯認羅盤的定位,差之毫里,失之千里了。
禪者法師說:「禪淨」與「有無」我大略已了解;至於《四料簡》的玄妙文詞,請法師再為我詳細詮釋。
我答說:所謂的「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是說這個人已徹悟禪宗的旨意,已經明心見性;又能夠深入佛法經藏,通達釋迦如來所開示的「權教」與「實教」各種法門。在各法門當中,又能唯以「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一法門,作為自利與利他的專修法門。《觀無量壽佛經》當中的上品上生這一章,所說的「讀誦大乘方等經典」,明解佛法第一義諦,指的就是「有禪有淨土」。
「載角虎」是說這個人有大智慧、有大辯才;邪魔外道聽到他的名字,就不敢作威作福,猶如兇猛的老虎又戴上銳利的雙角,威猛無窮。凡是有前來參學的人,都能隨順不同根機為他說不同的法門應該以「禪淨雙修」接引的人,就用「禪淨雙修」的法門來接引他;應當以「專修淨土」接引的人,就用「專修淨土」法門來接引他。無論上根、中根、下根,沒一人不蒙受他的恩澤,這樣的人,難道不是人天的導師嗎?這樣的人,在臨終時,能夠承蒙佛菩薩眾來接引往生極樂淨土,並且在一彈指時間,就能從蓮花苞裡,花開見佛,聞佛說法悟無生法忍。最起碼的程度,也能証得圓教初住菩薩,也有頓超菩薩四十位階,直至等覺菩薩者。以圓教初住菩薩來說,就能現身到大約一百個無佛的世界示現作佛,何況初住以上的菩薩,乃至四十一位階的等覺菩薩所以說為「來生作佛祖」。
所謂「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是說念佛人雖然不能明白心性理地,不能明心見性;但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志非常堅定。由於阿彌陀佛過去無量劫前,發了廣大誓願,要攝受一切眾生往生極樂國,彌陀攝受眾生的心猶如慈祥的母親關愛子女一般;如果眾生也能夠如離鄉背井的遊子,萬般思念家鄉的母親,以這般的心情來憶念阿彌陀佛,就必定能夠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在臨終時,承蒙阿彌陀佛攝受往生極樂世界。
努力勤修「禪定」與「智慧」的念佛人,必然能往生極樂世界即使造作了「五逆十惡」的罪惡眾生,在臨終時,受到大痛苦的逼迫,生起大慚愧心,深深的懺悔所作的罪過,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多聲乃至十聲,或者只此一聲於命終時,也能承蒙阿彌陀佛的化身接引往生極樂國這樣豈不是萬人修萬人去嗎?這類往生者,雖然念佛沒多少聲,但是因為生起大懺悔心,所以念佛的心力非常勇猛強烈,才能獲得這樣的大利益。一旦往生西方,雖然不能像勤修「禪定」與「智慧」的念佛人能夠立即見佛聞法;已經注定能在極樂世界登入聖位,永不再退轉;「開悟証果」就自然不在話下了,這就是所謂「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所謂「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是說其人雖然徹悟禪宗的明心見性,然而見思煩惱不容易斷除,必須在生活中,六根對六塵,時時不斷的淬鍊,才能把見思煩惱的習氣淨化乾淨,才能解脫「分段生死」。尚未完全斷除思惑,姑且不說;即使只剩一毫未能淨盡,依舊難逃六道輪迴。
生死的苦海非常深廣,菩提路非常遙遠多數人今生雖然努力修行,總是還沒証得解脫就已壽終徹悟的人,十個之中,有九個是這樣。所以說「十人九蹉路」,蹉路的「蹉」是「蹉跎」,是世間所說的「擔閣」,亦即是擔誤了成佛的前程。
「陰境」者,是指中陰身的情境;亦即在臨終時,現生與過去歷劫的善惡業所呈現出來的情境。臨終的善惡業呈現出來時,一瞬間,中陰身就會隨著最猛烈的善惡業力,去投胎受生於善惡道中,自己完全無法作主。猶如負債,會被最強的債主先來催討;臨終時,喜怒哀樂各種心緒紛雜,會由偏重的一方先墮入。五祖戒禪師投胎為蘇東坡,草堂清投胎為魯公,還算是比較好的例子所以說「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陰」字,其音和意義都與「蔭」字相同,即是覆蓋的意思。亦即清淨的心性被業力所覆蓋而顯現不出來。瞥字,音為「撇」,是指眨眼。有人把蹉解為「錯」,把「陰境」解為五陰的魔境,這是因不識「禪」與「有」字,所才有這樣的錯解。豈有大徹大悟的人,十人有九人走錯路頭,隨著五陰的魔境而著魔發狂?所以會「著魔發狂」,無非是不知教理,不明自己的清淨心地,盲瞎修鍊,懷著增上慢所造成。怎麼這樣不知好歹,把著魔發狂加在大徹大悟的人身上說這是重要的正確知見,不可不明白。
所謂「無禪無淨土,鐵床併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有人誤以為「無禪無淨土」是指一般人不修佛法的人,只知埋頭造業,不修善法,這是大錯特錯了。佛法的法門無量,唯有「禪」與「淨土」這兩個法門最為契應眾生的根性。「無禪無淨土」是說其人不能徹悟自己本具的清淨心性,又不願發願往生淨土,只是悠悠泛泛的修其它法門;所修的法門又無法增長禪定、智慧,無法斷除見思二惑。最後,用畢生的修持功德,只是感得來生投生於富貴家,或升天受樂。現生沒有發菩提心,沒有出世間的解脫智慧來生雖然有福業,就只會隨著業力而轉,會耽溺於五欲的享樂,也可能不知不覺的廣造惡業。若是造下了惡業,就難逃惡業的報應;等到其人一口氣不來時,就隨會隨著惡業墮於地獄中受苦。所造的惡業,會感得地獄鐵床銅柱的報應,歷經長劫受苦,以償還過去貪著聲色、殺害生命的種種業報。諸佛菩薩雖然有大慈悲心要救拔超度其人,然而其人被深厚的業力所障礙,得不到佛菩薩的救度。往昔的人說修行人若沒有生起正信求生西方淨土,只是廣泛的造修善因,到了第三世,就會有業障的受報,名為「第三世怨」,就是這樣的人。
因為今生以修行的善因,會感得來生的享福的果報,在福報中會不知不覺的作了惡業而墮落。以暫時的快樂換來地獄長劫的受苦,很不值得。縱然地獄的業報已消了,又會轉生於鬼道與畜生道要再獲得人身,非常非常的難。所以佛陀用手拈了泥土問阿難說:「我手上的泥土多呢?還是大地的泥土多?」阿難回答說:「大地的泥土多」;佛陀說:「得人身者,如手上的泥土;失人身者,如大地的泥土。」人身難得,佛法更難聽聞得到一旦失去人身,就萬劫千生沒有人可以依估當中所說的長劫受苦,還只是簡單的比喻形容,實際上的苦是無法用語句來形容。
一切法門的修証,大都是仗著自力修持;淨土法門則是仗著彌陀的威神力攝受。一切法門必須見思二惑淨盡了,才能了脫生死淨土法門則是可以帶業往生淨土。往生淨土後,就注定不退轉,直至入於聖位。永明壽大師為了讓後來的人能夠明白這樣殊勝,所以特別的作了《四料簡》來垂示後人。《四料簡》對娑婆的五濁眾生來說,猶如茫茫大海中的寶筏,危險要道的導師,那般的可貴。可惜的是,世人都對《四料簡》都漫不經心的看過去,不去深入研討探究。這也是現今眾生共同惡業所感的業報吧。

2016年2月6日 星期六

「淨宗文章」推薦

淨土十疑論(白話)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印光大師著 (了然、德森法師鑒定)
倓虛法師佛七開示簡介 (淨空法師講、弟子劉承符筆記)

念佛法門的層次(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

修學念佛法門可分兩種層次,第一種是求感應;第二種是不求感應。但是,若不從第一種開始,而直接修學第二種方法的話,可能有些人比較不容易做到。今天有人問我:「《六祖壇經》裡禅宗的六祖慧能大師說:『東方人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念佛要到那裡去?』這句話是不是反對淨土?」我回答:「不是的,因為淨土法門 是三根普被,程度淺的人修淨土,程度較高、根器更深厚的人也是修學淨土,只是態度不一樣罷了。」
   初機學佛的人,如果不求感應,由於信心不足,很容易起退心,修不了多久就會說「沒有淨土,不想生淨土」等等的話,也不想繼續修行了。如果首先告訴他淨土佛國是實有的,佛經所說是絕對可信的,特別是阿彌陀佛以本願力度一切眾生是最可靠的,凡是相信彌陀法門,持念彌陀聖號,願生彌陀國土者,當來必定往生彼國。假如,自己沒有生死自主的力量,甚至連主宰自己身心的力量都很薄弱,就說有把握達到禅宗六祖那樣的程度,這種人自信雖然可嘉,可惜沒有實證的自信,只是虛驕、狂妄、不切實際而己。以勸導初機學佛的人,修淨土念佛法門,依彌陀願力求生西方淨土,是最可靠最安全的。
   有些年輕人,誤認為念佛是為老年人而說的法門,至於年輕人,在世界上正准備做很多的事情,大概沒那麼快就離開人世間,又何必急著念佛求生淨土呢?可是,誰有把握自己能活到幾歲?更何況,求生西方,只是一個願望,誰說念佛的人一定是立即會死亡?生西方淨土,是終極的目標,卻不是說現在念佛現在便去。等到要去的那一天才念佛,恐怕已無力念佛了,所以在平時就得先做好准備。
   再說,平時念佛,心向西方淨土,也有現世的利益可得。阿彌陀是梵語音譯,意為無量壽與無量光。所以《觀無量壽經》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芬陀 利華(蓮華)。」又說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如能一心稱念佛名而得念佛三昧,則如《大智度論》所說:「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 世罪。」念佛不僅為求臨終往生淨土,也能消除現世煩惱及先世的罪障,而得種種利益。
念佛者既如人中的蓮華,則何愁不得健康長壽、幸福和樂、吉祥如意、受人尊敬等等的利益呢?這都由於念佛的人,心向著佛,能有淨化身心、莊嚴環境的力量的緣故。比如《大阿彌陀經》所見第二十五願:「光明照諸無央數天下幽冥之處,皆大光明,..見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又第四十六願:「聞我名號,皈依精進, 皆逮得普等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繼續不斷地念佛,如能念到不念而自念,念到自己和阿彌陀佛互相交融、不分彼此的時候,雖然還沒有死,實際上已經是在極樂世界了。
極樂世界在那裡呢?經上說:從此土向西方,距離十萬億個佛土之外。可是當我們念佛念到非常純熟的時候,自心之中自會現出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如《觀無量壽佛 經》雲:「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可見,彌陀淨土的清淨莊嚴,解脫自在,都可以在未死之前的心地中出現,雖然彌陀的四十八願,多半是為成就西方的極樂國土,以及接引眾生往生彼國而發。所以淨土雖泛指諸佛國土,而諸大乘經中,獨對彌陀淨土的贊揚最多。
   念佛而不求現世利益,也不求往生西方淨土,那必定另有殊勝的方便才可以,否則念佛而沒有目的,為什麼又要念佛?禅宗的四祖道信禅師、五祖弘忍禅師及其弟子神秀禅師,都講到念佛法門。道信的《安心方便》有雲:「念佛心是佛。」並引《觀無量壽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根據《傳法寶紀》所說:「忍、如、大通之世,則法門大啟,根機不擇,齊速念佛名,令淨心。」也就是說五祖弘忍及其弟子法如、大通(神秀)等,都用念佛法門普遍接引群機。
到了六祖慧能的《壇經》,主張「不染萬境而常自在」的「無念」,實即是四祖以來所稱「念佛心是佛」的表現。不過,不用稱名念佛作下手功夫,而能做到心「不染萬境而常自在」,的確不容易。
所以弘忍門下,四川淨眾寺的智協 (西紀六○九~七○二),其弟子處寂(?~七三二),三傳新羅無相,教人修行的方法有三個步驟:一、引聲(盡一口氣)念佛;二、開示;三、坐禅。(見《歷代三寶紀》)
另有同為弘忍門下的四川宣什宗、圭峰宗密的《圓覺經大疏鈔》卷三之下,稱為「南山念佛門禅宗」。以「念一字佛」作為「淨心」方便,印順法師說,這是從《文殊說般若經》的「念一佛名」而來的。(見《中國禅宗史》一五六頁)這些都是與六祖慧能及其二傳、三傳弟子們同時代的禅門人物。
只有馬祖道一、石頭希遷等及其派下諸系的禅師,便不念佛而專事提倡「見本性為禅」的法門。唯其易生濫凡為聖、混染為淨的流弊。故有華嚴宗四祖清涼澄觀(七三八~八三八)的《華嚴經疏鈔》所舉念佛的五門方便;華嚴五祖圭峰宗密(七八○~八四一)的《行願品疏鈔》也舉出了四種念佛法門;禅宗的永明延壽(九○四~九七五),著《萬善同歸集》,以伸張念佛法門是萬善眾行的總攝,權實雙行,空有並收,普應一切根機,此為後來開出禅淨一致的廣大法門。
散心念佛者,可藉彌陀願力,求生樂邦;專心念佛而得三昧正定者,可即自心而現佛土佛心。人雖有不同的根機,確都有以散心念佛而到專心乃至到達慧能大師所說「無念、無相、無住」的程度。可是,若尚不能達到「不染萬境而常自在」的程度,便反對念佛法門,或拒修念佛法門,甚至妄稱「無佛可念,無淨土可生」,那就太不切實際,而且也真不知淨土念佛法門的慈悲廣大了。
  因此,我要勸告諸位,修念佛法門的學佛過程,最好還是逐步向前。初機者一定要相信實有極樂世界,一定要發願往生西方淨土,這樣的話,才不致兩頭落空。自心的淨土未現,尚有西方淨土可去,這豈不是安全又可靠的辦法嗎?
   淨土是一切法門共同的歸宿。雖然歷代各宗的大善知識,對淨土的認識和說明,各有不同的層次,但畢竟不離淨土。相傳為天台智者大師所撰的《五方便念佛 門》,提到:一、稱名往生念佛;二、觀相滅罪念佛;三、諸境唯心念佛;四、心境俱離念佛;五、性起圓通念佛。華嚴五祖宗密大師所舉四種念佛法門是:一、稱 名,二、觀像,三、觀想,四、實相。宋朝的知禮主張「約心觀佛」;大行及道鏡二師強調「信心念佛」;法照等師主張「高聲念佛」;道綽、善導、懷感、慈愍諸師,均主張坐禅、誦經、忏悔、十念稱名念佛。明末蓮池大師的持名念佛,分作事持的稱名、理持的體究;蕅益大師將念佛分作三類:一、念他佛;二、念自佛; 三、俱念自他佛。他也說持名念佛有事持與理持,事持如子憶母,決志求生西方淨土,理持是信西方彌陀乃我心具,是我心造。
   佛國淨土,也有多種層次,《成唯識論》有一、無色無相的理土,二、實佛自受的報土,三、佛為初地以上菩薩所現的報土,四、佛為小乘凡夫及地前菩薩所現的化土。天台宗也說有四土:一、凡聖同居土,娑婆是同居穢土,極樂是同居淨土。二、方便有余土,為小乘聖者所居。三、實報無障礙土,親證法身的菩薩所居。 四、常寂光淨土,唯佛所證的法性土。彌陀淨土究竟屬那一層次?淨影寺的慧遠、三論學者吉藏,以極樂世界為應化土。攝論學派的諸師,依據攝論等的見解,主張 彌陀淨土是報土。天台家則以之為凡聖同居的淨土。蕅益大師主張依據持名念佛的斷惑多少,而生四種層次的淨土,也就是說,彌陀淨土分為四等,由持名而帶惑往 生與斷惑往生的不同,便生不同的淨土。由此可見,念佛的法門有深淺,淨土的層次也有高下。誰敢說學佛而不念佛,又有誰敢說修行而不生淨土呢?
   最後,我還是勸大家好好念佛,不管程度如何,最好是把自己當成初機的鈍根,若心存虛驕,就是不切實際,明明是凡夫,偏偏以聖人之位衡量自己,不僅僅是增上慢,還很可能是大欺诳。因此說,念佛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皆收,絕不是騙人的話。願諸位蓮友能好好念佛,求生西方淨土,每周六都要來參加念佛會的共修, 同時還要帶動親友們一起來修行,使得七寶池中的蓮花愈來愈多。蓮花分九品,希望大家品品高升,均臻上品上生,念佛要精進不懈,蓮花才會愈開愈大,不僅共修 時要念,平常也要念。共修時念佛,能集大家的力量成為每一個人的力量,所以很重要;平常念佛,則能繼續增長你的信心、願心、深心。

澍庵大師持誦「大悲陀羅尼咒」

「大悲陀羅尼咒」 原文:《佛說摩訶阿彌陀經衷論》 清 王耕心 『舊作澍庵大師傳曰。澍庵大師。江南甘泉人。或曰儀徵。莫能詳也。少時粗獷無賴。不持戒律。嘗居揚州禪寺。以與飯頭相競。穢罵無禮。主僧怒。對眾訶譴之。且曰如不速改。且夏楚出院。』 澍庵大師是清朝江南甘泉人,有的說是儀徵人,有關他的身世,沒有詳細記載,只知在少年出家,識字也不多,個性粗爆,常常不講理。出家後,常住楊州禪寺。平時又常不遵守寺院的的嚴謹戒律。有一次,又與廚房的僧眾起爭執,滿口髒話,寺院住持非常震怒,就當著大眾面前呵責說:「你若還不改掉這樣的粗爆行為,將會被逐出寺院。」 『師憤恨。思所以讐主僧者。中夜。忽自悔曰。若所為。縱能讐主僧。如鬼神何。已思湔恥之術。惟在自修。而學道之方。自顧蔑如。於是輾轉終夜。天且曙。忽悟曰。吾聞至心持大悲神呪者。無不徹法源。證上果。吾雖無知。猶能誦此。奈何以無術自阻邪。』 大師當時滿懷怨恨,想要對住持報復。到了晚上睡覺時,輾轉難眠,想到半夜後,忽然有所悔悟。想說縱然能夠報復住持,也逃不過因果的報應,一生也會心中不安。經過省思後,對自己的不良行為感到羞恥;也明白若要洗刷這個恥辱,唯有自己用功修行,才能令大眾另眼相看。 然而對佛法了解,自己所知無幾,要如何修行呢?就這樣一夜輾轉未眠,直到要天亮時,忽然想到古德說「只要一心專持「大悲陀羅尼神咒」,就能夠感通萬法的源頭,証得聖果。」大師深思後,認為自己雖然沒有什麼學問,但是持誦「大悲神咒」,並不是難事,豈能這樣對自己沒有信心。 『明日。謁主僧禮謝。自陳願閉關三年。專持神呪。乞假靜室。且助衣食之費。主僧喜。從之。師遂移居藏經閣。朝夕持誦不懈。胸懸一牌。書曰禁語。有登閣者。欲與語。輒指牌以示。如是者。三年乃出。』 天亮後,就去見住持,並且真誠的對住持懺悔;也說明自己的心願,希望住持能給他一個房間,護持他閉關三年,專持「大悲神咒」。住持聽到這樣的發心,也很歡喜,就當下答應了。 澍庵大師閉關後,早晚都在藏經閣持誦「大悲神咒」,胸前掛了一個「禁語」的牌子。若有人到藏經閣遇見他,想要跟他說話,就會指著牌子,明示他在守「禁語戒」。就這樣圓滿三年。 『既出。則神采頓殊。抑抑自下。見者皆敬異之。而莫測其所證云何也。』 三年出關後,神采飛揚,面貌氣色大大不同於過去,行住坐臥威儀莊嚴,令當時的大眾驚異與讚嘆,也不知道他証到什麼境界。 『揚州俗好啜茶。茶社中。坐客恒滿。師亦不時往。時海內方尚考證之學。客有析經籍疑義於師側者。相詁難甚苦。師笑不語。客問故。師曰。卿曹所談。皆有佚脫。何相難為。客請其說。師輙為客各誦所論書。且誦且解。娓娓不已。客相顧駭服。由是師以博通典籍名。士人從問經史者無虗日。久之。乃知師於內外方策。九流百家。下逮小說短書。凡一切文字。不待目涉。無不能暗誦者。輕薄少年或試詰以綺語書。師亦應聲誦無疑。以是競傳神異。號稱聖僧。』 當時楊州人喜愛喝茶,閒來無事就會去茶店喝茶,茶店常常客滿,大師有時也會去那兒喝茶。那時候正好在流行考證學問,有一天,有一個客人一面喝茶一面研究經籍,他正好遇到難題,不知要如何來解釋這段話而感到非常苦惱。大師雖然沒與他說話,也能知道他心中的疑惑,大師只是笑著而不說話。那位客人很訝異,就過來與大師交談,並且請教大師這個問題。大師說:「你所談的詞句,是一句不完整的語句,當然無法明白。」客人請大師為他說明當中的話意。大師就為客人持誦相關典籍,詳細為他解疑,而且一面誦一面解說,把這個問題講得清清楚楚,令客人驚訝又佩服。從此大家都知道大師博通各家典籍,若有人對典籍不懂的地方,就會來這兒請大師為他解說。時間一久,大家才知道大師精通各種學術,不論醫學、相卜、地理等等,乃至一般小說,不用看就知道。就連輕狂的少年人,故意問他愛情小說,大師也能回答,大家都稱呼大師為「聖僧」。 『時儀徵阮文達公。方予告家居。聞師名。試與語。師亦醻對不倦。文達歎異之。謂師所證。超然於人天之表。非佔畢者所能測云。』 當時儀徵這個地方,有一位從官場告老還鄉的文達公,富有名望又滿懷學問;聽到大師這樣的不思議神跡後,就找大師對話,要測試大師的學問。大師也一一對答無誤,令文達公讚嘆又驚訝,認為大師所證,已超越世間學問,即使占卜者也無法占測了。 『咸豐紀元。師已老憊。猶時出應客。見少年遊戲無節者。輒歎曰。後生不習正業。惟事嬉游。老僧且死。不得見矣。不日災害將至。不知若輩何以自脫也。少年或反脣相稽。復黯然不答。越二年。粵匪陷揚州。師示寂已逾年。其言乃驗。』 咸豐紀元年間,大師已老邁了,還常常出來應接客人回答問題。當時有一位無知少年,終日遊手好閒,大師感嘆說:「現代年青人都不做正當事,只知遊手好閒,到了我離世後不久,果報就會來了,就沒這樣的好日子了。那時候,災難將來臨,也無法挽回了。」少年人反而責怪大師多管閒事。大師也就不再說下去了。過了二年,廣東一帶的土匪,攻陷江南揚州一帶,那時大師已圓寂一年多了,正好應驗大師的話。 『師晚年屏處。惟以寫經自課。所書華嚴殘帙。余猶及見之。聞所書至多。揚州叢林時有藏弆者。贊曰。大悲陀羅尼。威神赫奕。包舉法界。於世出世間之學。無所不統。先民持誦者。證驗非一。其本經所載良法美意。昭如日星。而流俗無識。不能上考古文。下徵今驗。惟僅以為禳禍辟邪之具。謬矣。』 大師晚年,深居簡出,日日寫經,作為自己的功課;所書寫的一部分「華嚴經」,我(此文作者)還有看到,其它方面還有很多。當時楊州寺院有一位學「藏傳密法」的僧人,聽到大師的事跡後,讚嘆說:「大悲陀羅尼咒,具有不可思議的威神力,光照十方法界;一切世間或出世間所有學問,無不統攝;過去古德專一持誦後的感應,非常廣泛,在《陀羅尼經》中有詳細明述,若能一心持誦,必能獲不可思議功德。後世的人不能細察,把「大悲陀羅尼咒」局限在消災避邪,真是大大的錯誤了。」 『大師以下劣凡夫。驟登聖域。迹其所獲。非見思惑盡。圓證聲聞極果者。不能臻此。乃當時惟知其神。而不知其所以神。卒未聞有聞風興起者。則信乎上智不常。神勇難覯。如大師者。詎非法門龍象。毅然大丈夫哉。』 大師以凡夫之身,一心持誦,就能証得這樣的聖果。若從大師的事跡來看,若非已達到淨化「見思二惑」,証得聲聞羅漢果,不應有這樣的境界。只是當時大家只知大師的神跡不思議,卻不知大師能有這樣成就的原因,在於一心持誦「大悲陀羅尼咒」,以致大家都沒有追隨大師持誦,是件很可惜的事。假若沒有看到大師這樣不思議的神跡,就算是上智的人,也很難相信「大悲陀羅尼咒」的威力是如此之大。以大師的事跡來看,就算不是法門龍相,在修証上的勇猛精進心,也能稱得上是「大丈夫」了。 『江都釋祥開。嘗習大師者也。每為余言。少見大師。輒不敢仰視。故無由霑溉法乳。自求解脫。至今以為憾。』 江都僧人釋祥開法師,曾經親近大師學習,常對我說,大師有著一股威嚴,讓人不敢仰視,也就沒有跟隨修習。至今想想,當初沒有真誠求教,以致無法獲得大師的真傳,深感遺憾。 『噫。求道者。無他謬巧。惟在精專。苟蘊不撓之志。則大師之成規具在。又何憾焉。』 唉!佛法的修証之道,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技巧,只貴在「一心專精」。假若能有不屈不撓的心志,能夠依循大師的成功模式去修持,何患不能証得聖果呢? 『今按大師所證者。為究竟三昧。究竟三昧。所謂實慧也。大悲陀羅尼。乃觀世音菩薩所說。觀世音菩薩。過去劫中。作佛已竟。以度生之願無止期。今復現為西方淨土阿彌陀佛之左輔。故持此陀羅尼者。或兼修定慧。或發願往生。但具真修。無不證果。其徵驗與念佛無異。詳見大悲陀羅尼經。茲不具論。』 就大師所証,應該是証得「究竟三昧」;「究竟三昧」也是所謂「實相智慧」。「大悲陀羅尼咒」是觀世音菩薩在過去劫中已圓証佛果,號「正法明如來」'深懷大慈大悲大願力,現今也在西方極樂世界輔佐阿彌陀佛廣度有情。若能真誠持誦此咒,真心修持,不論是為了修持禪定般若,或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不應驗。「大悲陀羅尼咒」的功德靈驗與念佛功德無差異,這在《大悲陀羅尼經》中已有說明,在此不述。 『大師專念之期。遠至三年。遂由定發慧。徑證三昧上品。其往生與否。則視乎發願迴向。末由考定。而所證如此。固已超然於分段生死之外。無俟推求矣。究竟三昧。如禪宗之徹悟。而所證尤超。如文殊般若經所示者是已。是為今驗之二。則三昧之全也。』 大師以三年時間持誦,就能由定而發慧,直証不思議三昧。至於是否往生極樂世界,在於是否發願往生,所以無從推論。就大師所証,必然已解脫輪迴生死,這點就不需再去推論了。所証的「究竟三昧」,就禪宗的「大徹大悟」而言,也有過之無不及,如《文殊般若經》所明示一般,可以用來堪驗大師所証的三昧。

「恭敬心」是入道要門《印光文鈔》


原文摘錄自《印光文鈔》   淺解:唐岐
入道多門,唯人志趣,了無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誠,曰恭敬;此二事,雖盡未來際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而吾人以博地凡夫,欲頓消業累,速證無生,不致力於此,譬如木無根而欲茂,鳥無翼而欲飛,其可得乎?!( 致弘一大師書)
佛陀會依於我等眾生的根機差異而說不同的法,眾生根機無量,所以法門也無量。若要在這無量行門中,找出共同點的話,那就是「真誠心」與「恭敬心」了。「誠敬心」,是入道的要門,放諸於各宗各派皆準,過去諸佛會去強調它,未來諸佛也不例外。
我們博地凡夫,要頓消無始以來的業障,想要速証「無生法忍」,若是少了「誠敬心」,就像大樹無根而想要高大茂盛,那是不可能的,也像小鳥沒有翅膀而能高飛,也是不可能的。
曰誠曰恭敬,此語舉世咸知,此道舉世咸昧。(印光)由罪業深重,企消除罪業,以報佛恩,每尋求古德之修持懿範,由是而知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決,故常與有緣者諄諄言之。(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恭敬心」這名詞,大家都明白它的道理,但是要如何依於「誠敬心」來入於聖賢大道,很多人就茫然無知了。光(印光大師自稱)由於罪業深重,所以時時都在尋找方法致力於業障的消除,也時時想要以此來報答佛恩,所以一心尋求古德在求道過程中,是如何來成就道業?一心想要從典範中悟出它的要領。經過無數歲月後,領悟到了「誠敬心」實在是「超凡入聖」、「了脫生死」的無上秘訣,只是人們都輕易的、不加思索的給看過去,以致不能領悟它的奧妙,很是可惜。每遇有緣者,我都會用心良苦的告訴他這個秘訣,希望他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到正確的要領,能直捷又快速來証入解脫大海,成就菩提。
欲得佛法實益,須辦十分誠心。持經念佛之事雖同,心之誠有淺深泛切之不同,則其利益便大相懸殊矣。世間事事,均須以誠而成,況持經念佛,欲以凡夫身,了生脫死,超登佛國,不誠而能得乎。(續-復理聽濤書)
要獲得佛法的真實利益,必須實實在在的問自己用了多少「誠敬心」?持誦經典或念佛,雖說都有「誠敬心」在裡面,但是當中有深淺差別,有親切與否的不同,所得的利益也就大大不同。
世間的學問,如果沒有「誠敬心」,就無法在當中掌握到精華,何況是誦經、念佛、修行這等大事?想要以凡夫的愚痴之身,達到「了生脫死」、「轉凡為聖」、「往生淨土」,沒有「誠敬心」那有可能成就呢?
禮誦持念,種種修持,皆當以誠敬為主;誠敬若極,經中所說功德,縱在凡夫地不能圓得,而其所得亦已難思難議。若無誠敬,則與唱戲相同,其苦樂悲歡,皆屬假妝,不由中出;縱有功德,亦不過人天癡福而已;而此癡福,必倚之以造惡業,其將來之苦,何有了期!(復高邵麟書)
禮拜諸佛,持誦經典,或持名念佛等等修持,都要以虔誠的「誠敬心」來面對若是能夠用十分的「誠敬心」來修持,經中所說的功德,就算是凡夫無法完全証得,當中所獲得的不思議的功德利益,也必定讓他驚訝不已,嘆為稀有了。如果修持當中沒有「誠敬心」,所誦的經文,就與唱戲的沒兩樣,只流於戲論。縱然有功德,也不過是「人天福報」罷了。有了「人天福報」而沒有出世間的智慧,“福報”很容易成為造下惡業的因緣,比如杖勢欺人造下惡業;所造的「惡業」,不就是造因「人天福報」嗎?萬一所造下的惡業是地獄業,想要出離地獄,就不知何劫何年了?
  念佛一法,乃至簡至易,至廣至大之法,必須懇切志誠之極,方能感應道交,即生親獲實益。若懶惰懈怠,毫無敬畏,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縱令得生人天,斷難高預海會;至於佛像當作真佛看,不可作土木銅鐵等看。
「念佛法門」是一門下手簡單又容易的法門,即使是文盲的村夫村婦也能找到下手處。「念佛法門」也是一門至深至廣的法門,即使是澈悟法身的菩薩,也適合從此門來成就菩提。想要一窺「念佛法門」的奧諦,必須以至誠的「恭敬心」來與諸佛願力感應道交,才能從中品嚐到法益。若是懈怠懶散,毫無恭敬心,雖然念佛也能種下未來的善因,但是會因為不恭敬的心念,失去敬畏心而做出一些褻瀆佛菩薩的罪行,造下不堪設想的惡業。縱然能夠依於念佛功德而得以升天或保有人身不墮惡道,但是因為缺了「誠敬心」,也難以成就往生極樂的因緣。至於「佛像」,一定要把它當成「真佛」看待,才能生起「誠敬心」,千萬不可把它當成土木或銅鐵來看待。
  經典乃三世諸佛之師,如來法身舍利,亦當作真佛看,不可作紙墨等看。對經像時,當如忠臣之奉聖主,孝子之讀遺囑,能如是,則無業障而不消,無福慧而不足矣。
「經典」乃三世諸佛的老師,是如來的真身舍利,也要當成「真佛」來看待,千萬不可把它認為只是紙張與文字而已。
面對「經典」或「佛像」時,要如忠臣面對聖主這般的謹慎心,也如孝子在讀父母留下來的遺囑,心地恭恭敬敬,不敢稍有疏忽心。若是能夠以這樣的「誠敬心」來學佛、念佛,就沒有不消的業障,福德智慧沒有不具足了。
現今士大夫學佛者多,然率皆讀其文,解其義,取其供給口頭,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至於恭敬志誠,依教修持者,誠為難得其人。余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褻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哀哉!。凡遇知交當諄諄以此意告之,乃莫大之法施也。(複鄧伯誠居士書)
現今學佛的知識份子很多,然而誦讀經文時,他們都很草率,不能用「誠敬心」來讀誦,只仗著他們的學識好,把「經論」當成知識來了解。縱然了解很多,也只是一個「知識廣博」的知識份子而已。現今知識份子在面對「經典」時,能用「誠敬心」來面對的,實在不多。
我常常不厭其煩的提醒大家,要從佛法中獲得真實法益,必須從「恭敬心」中求。有一分「恭敬心」,才能消一分業障,增一分福德智慧;有十分「恭敬心」,就能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是毫無「恭敬心」,就會生起「我慢心」,會對「經論」會有所褻瀆,不但增長罪業,他的福德智慧也會隨之漸漸消減,也很令人感嘆。
只要你遇到這類的知識份子,若是能夠不厭其煩的循循善誘,耐心的告誡他,就是莫大的法施了。
讀誦佛經祖語,直當作現前佛祖為我親宣,不敢稍萌怠忽,能是如者,我說其人必能即生高登九品,徹證一真。否則是遊戲法門,其利益不過多知多見,說得了了,一絲不得真實受用,乃道聼塗説之能事也。古人于三寶分中,皆存實敬,不徒泛泛然口談已也,今人口尚不肯談一屈字,況實行乎?(複無錫尤惜陰居士書)
讀誦「經典」或「祖師語錄」時,心中要觀想是佛祖或祖師在為我親自宣說,不敢有稍有不恭敬的心,若能這樣的讀誦「經論」,我說他在往生時,必定能夠往生上品,徹証一真法界。
若是不能有這樣的恭敬心,所誦的經典,也只是成了知見,所得的利益,只是增長知識而已,就算說得再好,也絲毫不得受用,只流於口頭上的諍辯罷了。
古人對於「佛、法、僧」三寶,都會發自內心真誠的敬畏,絕不會流於口頭上的清談;現在的人,經本容易獲得,對「經論」反而漸漸失去了「敬法與惜法」的心,有的還懷著我慢心,一點謙卑的心態也沒有,何況要他在面對「經論」時,以「誠敬心」來讀誦呢?
唐岐感想:
有一個佛教故事:有一個人在路邊看見了一個小泥塔,對小泥塔生起了恭敬心,也擔心小泥塔被雨淋壞,就想要找東西來為小泥塔遮雨;找了找,就只能找到了一個破鞋底,經過清洗後,把它覆蓋在小泥塔的上面。雨停了,又來了一個人,他看見小泥塔上面蓋著破爛的鞋底,心裏想這太不恭敬了,就把鞋底給扔了。這兩個人的行為完全相反,卻是一樣發自純正的恭敬心,所以兩人後來都做了國王,也都証得解脫。
念佛時,常有人說:「我去上廁所不敢念佛!」然而,念佛真實的效益在於「誠敬心」,有了「誠敬心」,何處不能念佛呢?
「念佛」有口唸,也有憶念,都是隨順環境與心境的方便法。古德要大眾在上廁所或睡眠時,以默念為主,所以不出聲,應該是顧及到「恭敬心」,尤其旁人若是聽到廁所發出念佛聲,會損及他人對三寶的「恭敬心」,自己也會因此造下了「不善業」。